浏览数量:411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发布时间: 2022-12-19 来源:本站
继文科组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汇报课堂后,本周理科组的9位新教师延续精彩,给大家展示了生动的理科世界。在备课过程中,新教师在师父的指导下用心磨课,不断修改探讨,学科教研组教师们积极献策,群策群力,最终呈现出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堂。
汇报课结束后各组评委及时开展了评课活动,充分肯定了新教师在汇报课中的亮点,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建议,学科组共研共提升。
数学组
杨莘 指导教师:黄海 王永生
评委点评:
杨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环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主发现结论,课堂中注重反馈练习,关注课堂生成。在探究过程中,可再大胆放手些,多点时间给学生,鼓励孩子说清想法。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垂直,我选择从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引入,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垂直,感悟垂直,亲手绘制垂线,把探索发现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画垂线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然后再通过教师演示——总结方法——再演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把方法规范化训练融合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延续性,让学生体会到研究图形的一般思路,做到融会贯通。
王紫璇 指导教师:刘其明 李媛
评委点评:
王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流程完整,将平行的概念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循序渐进引导孩子逐步归纳,从生活中感知平行定义。几何画板的使用体现了大数据课堂趋势下的尝试,让图形的运动更加直观,课堂更加高效,是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在平行的授课过程中,“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部分还应考虑到为下节垂直做铺垫,讨论这一点到底是在直线上还是直线外,从而训练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从熟悉的教室门槛所在直线与教室与门槛不在同一平面的立柱举例,尝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平行,培养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对平行定义理解更加透彻。设计课程时我还应注意到平行是种位置关系,如何从位置关系发现数量化结论,并为今后学习三线八角作铺垫是我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黄炎 指导教师:陈蓉 王超
评委点评:
黄老师的课堂中将学习平行线与学习线段、角的方法进行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注重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课堂问题连贯、紧凑,带领学生步步深入,但是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同时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平行已经有所接触,将小学内容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明确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绘制平行线,促进技能提升,但是经过实际评委点拨我意识到方格纸中画平行线不应该从最基础的方格线开始,从一般化斜线开始即可,让学生找到其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并运用。经过多次磨课,我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不断完善平行线定义,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
滕宇诚 指导教师:王涵 许敏
评委点评:
滕老师在网格纸中示范垂线时,不单单展示线段的旋转,还将线段带入到长方形中进行展示,从长方形递进到线段,利用平面图形展示线段关系,从整体到局部,更加清晰直观。课堂关注学生,注重引导,善于将知识之间进行联系、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滕老师的整堂课教态大方,但是过渡语还不够连贯自然,略有生硬。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想到平行、相交、垂直。并通过连贯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发现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在内容设计上连接了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流程自然流畅。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我的知识拓展补充位置安排不够合理,有些突兀,以后设计环节时,我会尝试将拓展补充放在小结中,让整个设计更自然。
陈玉婷 指导教师:李海英 张娟
评委点评: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重难点内容突出,各环节衔接流畅,过渡自然,对课堂把控较好,各环节时间控制合理。在课堂中能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垂直的概念和性质。在引导学生动手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两种情况:点在直线上和直线外,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这一基本事实的理解,也可以渗透分类思想。最后利用方格纸画垂线可以再拓展一些,让学生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反思:
我从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对此进行分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行和相交的区别,认识到垂直是一种特殊的相交,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通过生活经验感知垂直,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直,并且从操作中总结基本事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学习知识。
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垂线时,自主发现有点在直线上和直线外两种情况,应该再进一步渗透数学的分类思想,强化理解,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注意渗透数学思想。在学生画垂直演示过程中,应该在讲解完规范画法后回过头来对学生的错误画法进行改正,巩固画法。同时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应该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加强拓展。
薛晓丽 指导教师:李海英 张娟
评委点评:
薛老师的教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索。在方格纸画图中,可以再增加一个让学生找相等的角的环节,为以后学习“三线八角”做铺垫,使整节课的生成效果更好。
教学反思:
平行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的设计是类比直线和角的探索过程,从定义、分类、画法、性质四个角度展开研究,抓住以探究为中心、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直观感受平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归纳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画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自己逐步认识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组
刘世杰 指导教师:贾丽 李进
评委点评:
刘老师的课堂准备充分,课程设计精心,素材丰富。课堂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有趣精彩,翻拍影视经典的活动体现学科融合,是对新课标要求的尝试。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富有人文情怀,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创设了让学生利用运动的相对性拍摄影片的情境,利用新奇有趣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整节课环节完整,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也很高。通过课堂反馈以及师父建议,我发现课堂反馈还不够及时充分,在磨课中我不断修改,最终汇报课中呈现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实现了高效精准的课堂。
宋晓宇 指导教师:徐国锐 杨昆仑
评委点评:
宋老师的课重难点把握良好,有及时的课堂反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实现高效课堂。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好,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有活动以及相对应的问题串串联,课堂反馈及时,流畅自然。与此同时,在同步卫星的讲解上可以再优化一下,把卫星和地球和车轮的轴承相关联,这样的例子更能够让学生易懂。
教学反思:
学科融合是现在教学的趋势,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利用直角坐标系引导学生主动说出“位置”这个词,并且我尝试将专业的学科知识融入到生活场景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节课我的内容是丰富完整的,但是在顺序安排上还可以再多加考虑,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能更自然地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吴爱冬 指导教师:马显娅 滕文
评委点评:
吴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活动较多,教态自然活泼,学生参与度很高,分组实验的设置带动更多孩子能够在做中学,让学生沉浸式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物理课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物理规律,这在吴老师的课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堂难度可以再做提升,给学生更深入的探究。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总体比较流畅,课程结构清晰,分组实验也给所有孩子动手参与的机会,课堂效果较好。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比较专注,参与度较好,但是在课程安排上还要注意有所取舍,各部分时间安排应该更合理,难度也可以适当提升,增加挑战性。
心育组
戴凤仪 指导老师: 吴禄燕 陈小柳
评委点评:
戴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内容饱满,各部分活动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课堂逐渐从认知层面过渡到情感层面,层层递进。课堂活动形式丰富,使用绘画来表达情绪也是学生喜欢的,整体课堂氛围较好。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回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再思考一下,这样学生的回答会更多样一些。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我把重难点都放在了认识和体验情绪上,从理性认知层面深入到感性表达上,立足于学生当下的感受。通过绘画涂鸦,学生既能静下来去思考与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又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最后用情景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消极情绪的意义,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在活动过渡中语言组织还可以更加精炼,问题设置更连贯,情景案例的设置也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入手,更有实际性。
小荷初绽,芳华可待。新教师们扎实准备,反复摸索,求实创新,新老教师之间交流互动,钻研探索,共同成长。我们相信,学校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们通过团队的支持、自身的奋斗,定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版权所有: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 电话:025-68192589、68192592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范路28号 邮编:210023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40号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023369号-1